论著_临床研究

  • 双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脑功能梯度变化与焦虑-抑郁样情绪障碍的关系研究

    朱海雪;李彪;方子淮;冯源;殷信道;徐晓敏;

    目的 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科急症之一,常诱发焦虑-抑郁样情绪障碍,但是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如何促进情绪障碍的发生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脑功能梯度技术探索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与情绪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我们对44名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组的听力、多维度神经功能及静息状态脑功能梯度进行了评估。采用脑功能连接梯度来识别双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引起的大脑皮层连接梯度的变化。采用统计参数图软件包(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12, SPM12)处理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22.0, SPSS 22.0)计算fMRI数据与焦虑-抑郁样情绪障碍评分的皮尔森相关性。结果 患者与健康对照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匹配良好。患者组两耳的平均听阈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增高。结果显示两组间的主梯度没有显著差异。在网络水平,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在初级梯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节点水平,患者左侧楔前叶的梯度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左侧、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海马旁回及左内侧额上回的主梯度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梯度值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413,P=0.005)。结论 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脑区的功能梯度变化有助于阐明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出现情绪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2025年08期 v.16;No.158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海马亚区体积变化的MRI纵向评估

    董创微;刘锦;操纵;周燕飞;杨立状;余永强;李海;

    目的 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患者在放疗期间海马亚区体积的变化,并评估其与放射剂量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纵向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5年4月间共41例首发NPC患者,分别在基线(放疗开始前1至2天)、放疗中期阶段(放疗开始后第19至20天)和放疗后(放疗结束后1至2天)进行3.0 T脑磁共振成像扫描。利用FreeSurfer 7.3软件对海马亚区进行自动分割,并通过线性混合模型评估体积变化。随后,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海马亚区体积变化与放射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放疗前相比,NPC患者放疗中期,双侧全海马、前下托、海马角(cornu ammonis, CA)1、CA3、CA4、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分子层、海马-杏仁核过渡区、海马尾及右侧下托区的体积均显著减少(FEW校正,P<0.05)。放疗结束后,除左侧海马-杏仁核过渡区和右侧前下托外,其他海马亚区的体积继续显著减少,且右侧海马伞的体积也有所下降(FEW校正,P<0.05)。放疗结束后,左侧海马尾的体积变化与左侧海马放射剂量呈显著负相关(r=-0.555)。所有结果均采用Bonferroni方法进行家族错误率(FWE)校正,显著性水平设定为校正后P<0.05。结论 在放疗期间,NPC患者多个海马亚区体积显著减小,且放疗结束后,左侧海马尾部的体积变化与左侧放射剂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放射剂量可能影响该区域的体积变化。

    2025年08期 v.16;No.158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DTI技术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黑质和岛叶的脑微结构变化的初步研究

    臧任丽;王红;潘伟;叶丽丽;丰一;韦玉新;郑晓林;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技术探讨帕金森病冻结步态(Parkinson's disease with freezing of gait, PD-FOG)患者黑质和岛叶的脑微结构变化。材料与方法 纳入35例PD-FOG患者为病例组,24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 HC)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DTI扫描,获得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参数图像,分别测量黑质和岛叶区域FA值,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FA值的差异性,并分析与PD运动症状相关量表评分的关联性。结果 PD-FOG组的两侧黑质和岛叶FA值与H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FOG组左侧岛叶FA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最大,其次是右侧黑质FA值、左侧黑质FA值、右侧岛叶FA值,其AUC值分别为0.849、0.812、0.789、0.657。黑质和岛叶FA值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的相关性分析中,右侧黑质FA值(r=-0.693,P=0.005)、左侧黑质FA值(r=-0.638,P=0.014)、左侧岛叶FA值与UPDRS量表评分具有负相关性(r=-0.516,P=0.014),右侧岛叶FA值与UPDRS量表评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不仅能够反映PD-FOG患者黑质和岛叶区域脑微结构改变,而且可以揭示FA值的变化与UPDRS评分的相关性,为临床对PD患者预防和干预冻结步态的发生提供帮助。

    2025年08期 v.16;No.158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QSM和DTI联合应用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后铁沉积对脑灰质核团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郭晓琳;宋彦澄;刘凤海;康立清;王潇玉;

    目的 采用磁共振定量磁敏感图(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QSM)和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测量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供血区缺血后深部核团铁含量及微结构改变,并分析两者间的潜在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选取31例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QSM、DTI、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和常规MRI扫描。在ASL提示缺血的患者中,分别测量患侧和健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红核及黑质的磁化率值(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 MSV)值、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大脑深部核团间各参数的差异性,并分析患侧各核团MSV与DTI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1例患者患侧核团MSV均高于对侧,红核两侧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多个核团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核团的MD值和FA值差异均较对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状核、壳核及黑质FA值与MSV呈正相关(r=0.438、0.710和0.394,P值均<0.05);尾状核及壳核MD值和MSV呈负相关(r=-0.417、-0.593,P<0.05)。结论 单侧MCA供血区缺血后,多个大脑灰质核团可能存在铁的异常沉积和微结构的改变,且壳核铁的异常沉积与微结构的改变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025年08期 v.16;No.158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特征及多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王泽华;高阳;吴琼;何金龙;张强;郝祥程;王丽雯;

    目的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分析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Willis环完整性、责任斑块特征、梗死灶及斑块数量,探讨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易损性、多发梗死及斑块数量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共纳入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在发病半个月内进行了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并根据Willis环完整性将其分为Willis环前循环完整组和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组,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完整组和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组。依次比较前循环组间、后循环组间的临床资料及颅内责任斑块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Willis环完整性与多发梗死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数量、强化等级的相关性。结果 与Willis环前循环完整组相比,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组的斑块负荷(P=0.001)、强化率(P=0.043)更高、责任血管狭窄度(P=0.001)更大、斑块表面不规则(P=0.001)更多见。与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完整组相比,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组的斑块负荷(P=0.002)、责任血管狭窄度(P=0.001)更大、斑块表面不规则(P=0.013)更多见。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与多发梗死独立相关(OR=2.94,95%CI:1.153~7.478,P=0.024)。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与强化等级呈正相关(r=0.321,P<0.05);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与斑块数目、强化等级呈正相关(r=0.358、0.302,P<0.05)。调整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与多发梗死独立相关(OR=3.42,95%CI:1.208~9.700,P=0.02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是强化等级的影响因素(β=0.571,P<0.05),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是斑块数目、强化等级的影响因素(β=0.791、0.341,P<0.05)。结论 Willis环不完整会促发斑块易损性、多发梗死及多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表明Willis环完整性的缺失可能会影响颅内外大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影响脑组织血供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2025年08期 v.16;No.158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因素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价值

    伊木然·苏比;帕哈提·吐逊江;艾尼卡尔江·艾合麦提;罕迦尔别克·库锟;徐蕊;韩秉艳;谢超;王云玲;

    目的 探究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因素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个中心就诊的7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我们将中心1中的数据集的624例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436例)与内部验证集(188例),对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有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临床因素模型,基于MRI图像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结合临床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预测AIS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中心2的106例患者数据用于外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为了比较不同模型之间AU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模型之间的AUC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中临床因素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出血转化的AUC分别为0.810(95%CI:0.756~0.864)、0.896(95%CI:0.865~0.928)和0.928(95%CI:0.899~0.958),在内部验证集中,临床因素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出血转化的AUC分别为0.757(95%CI:0.671~0.843)、0.852(95%CI:0.791~0.913)和0.872(95%CI:0.809~0.935),此外,各模型在外部验证集中同样显示出良好的性能,AUC分别为0.720(95%CI:0.602~0.839)、0.804(95%CI:0.711~0.897)、0.828(95%CI:0.751~0.90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的净获益率最高。结论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因素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化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建立的联合模型预测价值最高,可应用于卒中后出血转化的风险预测。

    2025年08期 v.16;No.158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基于临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的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无创鉴别模型构建及验证

    宋婷婷;洪士强;祝贺;郑蕾;吴昌顺;冯虹;

    目的 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影像学鉴别难题,探讨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两者术前无创性鉴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173例经病理或诊断性放疗确诊的颅内占位患者病例(GBM 118例,PCNSL 55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121)与验证集(n=52)。收集术前临床数据(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表现)及多模态MRI序列[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 CE-T1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T2-FLAIR)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b=1000 s/mm2)、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勾画肿瘤核心区(排除瘤周水肿)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通过Z-score标准化后,联合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算法筛选关键特征,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分类器及10折交叉验证法建模并验证。建立临床模型、4个单一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比较以上各个模型预测效能,选出最佳模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评估模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83(95%CI:0.76~0.90)和0.74(95%CI:0.61~0.87)。影像组学模型中,多模态的T1+ADC+T2+DWI Model表现最佳,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3(95%CI:0.88~0.98)和0.84(95%CI:0.72~0.96)。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训练集AUC 0.94(95%CI:0.90~0.98)(准确度90.2%,敏感度96.7%),验证集AUC 0.85(95%CI:0.74~0.96)(准确度88.6%,敏感度83.3%),其预测准确性及临床净获益均显著优于单一模型。结论 临床-多模态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可精准区分GBM与PCNSL,其无创性诊断效能为术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望减少活检需求并优化诊疗路径。

    2025年08期 v.16;No.158 41-4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瘤内及瘤周特征鉴别纤维型和非纤维型脑膜瘤的研究价值

    杨慧敏;李文鑫;姜兴岳;王倩倩;张濬韬;刘新疆;

    目的 探讨T2WI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 T2WI)、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contrast enhanced T1 weighted imaging, CE-T1WI)瘤体和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常规因素鉴别纤维型和非纤维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纳入经病理证实的108例脑膜瘤患者,包括30例纤维型脑膜瘤、78例非纤维型脑膜瘤,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76)和测试集(n=32)。在训练集中,从T2WI、CE-T1WI序列的瘤体、瘤周中分别提取1132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方法(min-redundancy and max-relevance, mRMR)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子集,采用逐步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T2WI瘤体、T2WI瘤周、CE-T1WI瘤体、CE-T1WI瘤周、(T2WI+CE-T1WI)瘤体、(T2WI+CE-T1WI)瘤周和(T2WI+CE-T1WI)瘤体+瘤周7种模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有意义(P<0.05)的常规因素。然后,联合鉴别效能最佳的组学模型与常规因素生成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价列线图的诊断效能,由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的净收益值评估该模型的临床应用效能。在测试集中验证其鉴别效能。结果 T2WI瘤体、T2WI瘤周、CE-T1WI瘤体、CE-T1WI瘤周、(T2WI+CE-T1WI)瘤体、(T2WI+CE-T1WI)瘤周和(T2WI+CE-T1WI)瘤体+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值分别为0.925、0.803、0.837、0.872、0.902、0.894、0.908,在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652、0.812、0.700、0.725、0.700、0.816、0.729。T2WI瘤体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纤维型与非纤维型脑膜瘤的AUC在训练集、测试集中分别为0.92、0.65,出现过拟合;(T2WI+CE-T1WI)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在测试集中的AUC值最高,该模型诊断效能最佳。建立(T2WI+CE-T1WI)瘤周组学模型与常规因素(T2WI信号强度和瘤周水肿)的联合模型鉴别效能有所提高,其在训练集、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9、0.82。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术前鉴别纤维型、非纤维型脑膜瘤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的一致性良好,DCA结果显示该模型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能。结论 多模态MRI组学模型可有效鉴别纤维型及非纤维型脑膜瘤,联合常规因素后可进一步提升该模型鉴别效能。

    2025年08期 v.16;No.158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集成MRI直方图特征联合淋巴结短径在诊断鼻咽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魏浩然;杨凡;李晓璐;余小多;李琳;赵燕风;林蒙;赵心明;

    目的 探讨集成磁共振成像(synthe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MRI)直方图特征联合淋巴结短径在诊断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s metastasis, LNM)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3名初诊NPC患者、共377个短径≥4 mm的颈部淋巴结(LNM组297个,非LNM组80个),按7∶3的比例进行随机分层分组,划分为训练集(LNM组208个,非LNM组56个)和测试集(LNM组:89个,非LNM组:24个)。获得每个淋巴结SyMRI的T1、T2和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 PD)直方图参数及淋巴结短径。比较各直方图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及参数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SCC),将诊断效能较高(AUC≥0.617)且相关性较低(SCC<0.8)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SyMRI模型。通过ROC曲线、AUC及DeLong检验评估SyMRI模型、短径模型及两者联合模型在诊断颈部淋巴结中的表现,并构建列线图及校准曲线。结果 T1-10th、T1-方差、PD-10th和PD-最小值被用来构建SyMRI模型,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95及0.903,高于短径模型(AUC分别为0.824及0.797),P值均<0.05。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AUC分别为0.941(训练集)及0.938(测试集),优于SyMRI及短径模型(P值均<0.05)。结论 SyMRI的直方图模型能够有效区分鼻咽癌转移性与非转移性的颈部淋巴结,并且与淋巴结短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性能。

    2025年08期 v.16;No.158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心电图Q波与CMR心肌应变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微循环阻塞的预测价值

    刘苏宁;叶文颖;张子倩;周莹;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心肌应变、入院心电图Q波及两者联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微血管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 MVO)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9月40例对照组及首次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治疗后3~7天行CMR检查的133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根据入院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将急性STEMI患者分为NQ组和Q组,对比分析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差异性分析;根据CMR检查结果将急性STEMI患者分为MVO组与非MVO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参数与MVO的独立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建立联合预测模型并分析预测MVO的效能。结果 急性STEMI组入院Q波宽度、入院Q波深度、入院总胆固醇、入院甘油三酯、入院空腹血糖、入院糖化血红蛋白、术前肌钙蛋白、术前磷酸肌酸激酶、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LVES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STEM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整体周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 GCS)、左心室整体短轴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 on the short axis, GRSSAX)、整体长轴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 on the long axis, GRSLAX)、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GLS)均低于对照组。Q组入院Q波宽度、入院Q波深度、术前肌钙蛋白、术前磷酸肌酸激酶、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 size, IS)、透壁性梗死患者、存在MVO的患者、MVO占左心室心肌的比例、LVESV均高于NQ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组LVEF、GCS、GRSSAX、GRSLAX、GLS均低于NQ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O组患者的入院Q波深度显著高于非MVO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LS、GCS及GRSSAX均为MVO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GLS、GCS及GRSSAX在MVO组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GRSSAX的预测MVO的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791。入院Q波深度与GRSSAX联合应用在MVO的预测方面优于入院Q波深度及CMR心肌应变参数单独使用,其曲线下面积为0.824。结论 入院Q波深度及CMR心肌应变参数对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MVO具有预测价值。此外,入院Q波深度联合GRSSAX可进一步提高对MVO发生风险的预测准确性。

    2025年08期 v.16;No.158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鉴别非肿块型乳腺癌和非哺乳期乳腺炎

    宋丽俊;薛志伟;田兄玲;贾毅;马依迪丽·尼加提;

    目的 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非肿块型乳腺癌和非哺乳期乳腺炎(non-lactating mastitis, NLM)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经病理证实为非肿块型乳腺癌和NLM的患者MRI资料共193例,其中非肿块型乳腺癌100例,NLM 93例。两组患者病灶总数225个,其中乳腺癌110个(48.89%),NLM 115个(51.11%)。按7∶3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57例)和测试集(68例),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机器学习算法对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第1、4、7期(即CE1、CE4、CE7)、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这5个序列的数据分别构建单序列模型、多参数MRI模型,并联合5个序列数据和临床特征建立融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评价不同模型的性能,并使用SHAP图形对模型进行解释及可视化。结果 单序列模型进行对比,CE1、CE4、CE7、T2WI和DWI序列在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768、0.804、0.746、0.769、0.812,DWI在测试集的AUC最高,其次是CE4;多参数MRI模型在测试集的AUC为0.840(95%置信区间:0.749~0.932)],而融合模型在测试集的AUC为0.866(95%置信区间:0.783~0.948),与CE1、CE4、CE7、T2WI单序列模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融合模型的准确度最高(77.94%);融合模型敏感度最高(90.00%);融合模型和CE4序列的特异度最高(均为68.42%)。结论 多参数MRI联合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与单序列模型、多参数MRI模型相比预测性能更优,可以为非肿块型乳腺癌和NLM的鉴别诊断提供较高价值。

    2025年08期 v.16;No.158 73-7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5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多期相MRI影像组学联合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肝细胞癌术前风险分层的研究

    韩晓兵;张纯瑜;彭伟生;蔡惠亮;王成立;杨翠婷;邓娜;刘旭红;丁碧娇;王新达;章思竹;郑玉风;张亚兰;曾雅萍;张乾营;

    目的 探索多期相MRI影像组学联合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风险分层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术后病理诊断为HCC,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2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依据Edmondson-Steiner分级(ES分级)划分为低级别(ESⅠ级、Ⅰ/Ⅱ级)组和高级别(ESⅡ级、Ⅱ/Ⅲ级、Ⅲ级、Ⅲ/Ⅳ级、Ⅳ级)组,其中高级别组91例、低级别组29例。然后按7∶3随机划分为训练集84例(高级别组60例、低级别组24例)和验证集36例(高级别组31例、低级别组5例)。使用ITK-SNAP软件在动脉期图像上勾画HCC全域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然后以动脉期为模板,对门静脉和延迟期进行配准,共用动脉期勾画的ROI。基于PyRadiomics软件包共提取3396个组学特征,先后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最大相关性-最小冗余(maximum relevance-minimum redundancy,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进行数据降维并选择最佳特征,随后构建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 NB)和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五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影像组学模型,选择最优模型,再结合临床影像特征,最终建立含有临床影像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的组合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 从三个期相分别提取1132个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筛选后共纳入8个影像组学特征(动脉期2个、门静脉期3个和延迟期3个)构建影像组学模型,LR、SVM、RF、NB、MLP五种算法模型预测HCC病理分级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99、0.897、0.893、0.814、0.876和0.865、0.845、0.590、0.723、0.735,表明LR模型具有最好的性能和稳定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46)和甲胎蛋白(P=0.031)是HCC病理分级的预测因子。年龄、甲胎蛋白与影像组学模型融合的组合模型在训练集AUC为0.929,验证集AUC为0.884。DeLong检验显示,训练集中临床模型与影像模型、组合模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模型与组合模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集中三个模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表明组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更接近。DCA提示组合模型在合理的阈值概率范围内提供了更大的净收益。结论 基于多期相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的组合模型可准确预测HCC的风险分层。

    2025年08期 v.16;No.158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MRI多b值DWI定量参数预测胃癌脉管侵犯的价值研究

    俞文尉;李琼;魏晓雪;桑梓桐;后雅珺;刘希胜;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的相关定量参数对胃癌脉管侵犯的预测效能。材料与方法 纳入230例术前接受胃MRI检查并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脉管侵犯阳性组和脉管侵犯阴性组,记录术前影像T分期、N分期、胃癌病灶的厚度、体积及单指数模型(mono-exponential model, MEM)、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双指数模型、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和拉伸指数模型(stretched exponential model, SEM)的相关定量参数,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脉管侵犯状态的效能,同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各参数效能之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间的影像T分期、影像N分期、病灶厚度、病灶体积、MEM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DKI的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 IVIM的真实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 D)及伪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 D~*)、SEM的体素内水分子扩散异质性系数(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KI_MK、影像N分期及二者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80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752~0.866]、0.666(95%CI:0.596~0.736)、0.828(95%CI:0.776~0.879)。DKI_MK与联合模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多b值DWI定量参数对术前预测胃癌脉管侵犯具有较好的效能。

    2025年08期 v.16;No.158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双参数磁共振成像的PI-RADS v2.1评分联合PSAD对移行带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陈维娟;赵飞;李新红;王志岗;苏贝贝;马妮;

    目的 探讨基于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pMRI)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1版(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ersion 2.1, PI-RADS v2.1)评分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 PSAD)对移行带前列腺癌(transitional zone prostate cancer, TZP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资料,分为TZPCa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组,依据PI-RADS v2.1评分对MRI图像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SA, fPSA)与tPSA的比值(fPSA/tPSA)、PSAD及PI-RADS v2.1评分等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PI-RADS V2.1、PSAD及联合诊断对TZPCa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结果 tPSA、fPSA/tPSA、PSAD与PI-RADS v2.1评分在TZPCa组与B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v2.1评分、PSAD是TZPCa的独立预测因子;PI-RADS v2.1评分、PSAD及联合模型诊断TZPCa的AUC分别为0.91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64~1.000],0.812(95%CI:0.702~0.921),0.952(95%CI:0.903~1.000),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优。结论 PI-RADS v2.1评分联合PSAD提高了对TZPCa的诊断价值,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2025年08期 v.16;No.158 95-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人体腰椎骨髓脂肪含量与增龄的相关性分析

    赵青;胡春洪;陶剑;张跃;单奔;

    目的 探讨人体腰椎骨髓脂肪含量与增龄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135名志愿者,年龄跨度30~79岁,使用磁共振IDEL-IQ序列测量其腰椎脂肪分数(fat fraction, FF),按照10岁间隔将受试者分成30+~70+组,分析L3椎体及腰椎平均FF(FF_(L3)、FF_A)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及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对于全体受试者,男女性组间年龄、L1~L5及平均F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年龄分割后,男女性FF_(L3)及FF_A均表现出随增龄而增加的趋势(P<0.05),男女性组间FF差异在50+、70+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30+组及40+组男性高于女性、60+组男性低于女性(P<0.05);较前一年龄组,男性受试者腰椎FF在70岁后出现快速增长(P<0.05),而女性则在50岁后出现快速增长(P<0.05)、70岁后增速相对减缓(P>0.05);男性FF_(L3)及FF_A均与增龄呈中度线性正相关(r=0.516、0.553,P<0.05),而女性呈强线性正相关(r=0.777、0.780,P<0.001)。结论 男女性腰椎骨髓脂肪含量及随增龄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女性50岁、男性70岁后出现快速增长,两者均与增龄密切相关。

    2025年08期 v.16;No.158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多序列优化VBQs与QCT对骨质疏松诊断效能分析

    白雯琪;钱伟军;蒋新新;李亚庆;李立;商飞翔;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包括T11~L2、L1~L2及单个椎体)基于MRI平扫多序列优化的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 based on MRI, VBQ)与定量计算机体层成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测得的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density, vBMD)的相关性及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的诊断价值,明确筛查及诊断分组的最佳“单个椎体窗口”及序列。材料与方法 收集在开封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同时(扫描时间间隔小于3天)行胸腰段椎体1.5 T MRI及CT平扫且年龄大于18岁的健检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共69例。分别测量胸腰段椎体及L3后方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的MRI平均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 SI),进一步计算多序列(包括T11、T12、L1、L2、T11~L2及L1~L2)及优化的VBQ,其中T11~L2、L1~L2椎体的VBQ取平均值(多序列及优化的VBQ,包括VBQT1、VBQT2、VBQT2-STIR、VBQFLAIR、VBQ_(压脂优化)、VBQ_(压水优化)、VBQ_(共同优化))。测量T11、T12、L1、L2的vBMD,进一步取平均值计算T11~L2、L1~L2椎体vBMD。依次分别进行两次分组:(1)筛查分组,以vBMD=120 mg/cm~3为界限分为骨量正常组及非骨量正常组(OP+骨量减少);(2)诊断分组,以vBMD=80 mg/cm~3为界限分为OP组及非OP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探讨胸腰椎段椎体多序列及优化的VBQ与QCT-vBMD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探究多序列及优化的VBQ对OP的诊断价值。结果 (1)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单个椎体VBQ中,VBQ_((L2)压脂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531,P<0.001);在L1~L2椎体平均值的VBQ中,VBQ_((L1~L2)压脂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561,P<0.001);在T11~L2椎体平均值的VBQ中,VBQ_((总体)压脂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562,P<0.001)。值得注意的是,在L1椎体的VBQ中,VBQ_((L1)压水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463,P<0.001)。(2)从T11到L2,单椎体vBMD的均值依次递减,压脂序列优化的VBQ值依次递增。(3)ROC曲线分析显示:单个椎体中L2椎体诊断VBQ_((L2)压脂优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928,最佳截断值(Cut-off)为8.765,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0.8%。(4)筛查分组:在T11~L2水平的VBQ中,VBQ_((总体)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791),Cut-off值为7.829;在L1~L2的VBQ中,VBQ_((L1~L2)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756),最大约登指数为0.492,敏感度为63.2%,特异度为86.0%,Cut-off值为8.406。(5)诊断分组:在T11~L2的VBQ中,VBQ_((总体)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791),Cut-off值为7.829;在L1~L2的VBQ中,VBQ_((L1~L2)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912),最大约登指数为0.680,敏感度为86.0%,特异度为82.0%,Cut-off值为8.406。结论 (1)多序列优化的VBQ与vBMD具有负相关性。(2)从T11到L2,单椎体的骨密度逐渐降低,脂肪含量逐渐增加;单个椎体可以预测OP的发生,在体检人群中比T11~L2或L1~L2的平均值预测价值高,单个椎体VBQ可以无辐射精准评价椎体骨质量,可以提示临床。(3)无论采用筛查标准还是诊断标准分组、无论是T11~L2、L1~L2,压脂优化的VBQ诊断效能均最高。

    2025年08期 v.16;No.158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钟毅;杨海涛;许张燕;朱同心;曾维;蒲永良;蒋璐;

    目的 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和语义特征的联合模型在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s)中的价值,比较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一)及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中心二)的449例VCFs患者(550个椎体),其中中心一共229例(103例良性,126例恶性),中心二共220例(163例良性,57例恶性)。中心一数据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中心二数据作为外部验证集。提取MRI矢状位序列[T1WI、T2WI、T2WI-脂肪抑制(fat saturation, FS)]的影像组学特征,结合语义特征,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比较不同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结果 联合模型整合2个语义特征和4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R算法构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5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921~0.983]、0.936(95%CI:0.871~0.975)和0.921(95%CI:0.872~0.960),显著优于临床模型和单序列影像组学模型(DeLong检验P<0.05)。联合模型在校准曲线中表现出良好的校准性能,并在决策曲线分析中显示出更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影像组学和语义特征的联合模型结合LR算法,可显著提高MRI对VCFs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提供精准、高效的辅助诊断工具。

    2025年08期 v.16;No.158 116-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论著_技术研究

  • 胸部PET/MR检查18F-FDG剂量减低的可行性研究

    顾海峰;李昂;蔡军;张龙江;

    目的 探究胸部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PET/MR)检查中~(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使用剂量降低对正电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图像质量及病变可检测性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使用SIGNA PET/MR行~(18)F-FDG胸部PET/MR检查(注射剂量3.70 MBq/kg)的患者图像118例,所有图像中均有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病灶。用5个不同PET采集时间(20、10、5、2、1 min)对列表(list-mode, list)数据回顾性重建,分别模拟100%、50%、25%、10%、5%~(18)F-FDG注射剂量,记作G100、G50、G25、G10、G5。用李克特5分法对5组图像整体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客观分析指标包括病变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的最大值(maximum SUV of lesion,L-SUV_(max))、平均值(mean SUV of lesion, L-SUV_(mean))、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lesion SUV, L-SUV_(sd))、背景SUV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ackground SUV, B-SUV_(sd))、病变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of lesion, L-SNR)、图像噪声比(image noise ratio, IN)和L-SUV_(max)相对背景噪声比(lesion-to-background ratio, LBR),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指标组间整体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以G100为参考,评估其他组病变可检测性。结果 5组~(18)F-FDG模拟剂量越高图像整体质量的主观评分也越高(P<0.05)。G25、G50、G100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均评分>4分。各组L-SUV_(max)、L-SUV_(mean)、L-SUV_(sd)、IN和LBR随~(18)F-FDG模拟剂量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SNR随~(18)F-FDG模拟剂量增加而增加,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在L-SUV_(max)和L-SUV_(sd)上G25、G50、G100任意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任意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SUV_(mean)和L-SNR上,G5、G10两组之间或G25、G50、G100三组之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任意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N上,5组之间任意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BR上,G5和G10、G25和G100、G50和G100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任意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G100为参考,G50、G25、G10、G5漏检率分别为1.4%、2.4%、 4.4%、 6.8%。结论 使用SIGNA PET/MR,若胸部~(18)F-FDG PET/MR检查PET时间为20 min,~(18)F-FDG剂量可由3.70MBq/kg减少至0.93 MBq/kg,用量减少了75%,这不会改变PET图像质量及定量评估结果。

    2025年08期 v.16;No.158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Fast 3D和R波校正技术的无对比剂磁共振冠脉成像:与CTA对照研究

    陈育锋;陈振涛;胡春峰;

    目的 探讨基于Fast 3D及R波校正技术的3.0 T无对比剂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oronary angiography, MRCA)的图像质量及形态学评价,并评估其对≥50%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46例冠心病患者,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检查后48~72 h内行3.0 T MRCA扫描,采用R波校正技术(触发间隔±15%)及Fast 3D技术。由2名影像医师独立评估MRCA图像质量(5分法)及冠状动脉狭窄。广义估算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分析冠状血管8个分段图像质量。以CCTA为标准,通过Bland-Altman分析血管长度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MRCA对≥50%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 MRCA检查成功率为89.13%(41/46),图像优良率65.85%。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及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近段图像质量优于远段(P<0.05)。较正常心率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 kg/m2的患者,心率≥70次/min及BMI≥25 kg/m2患者的图像质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A与CCTA血管长度一致性良好(95%一致性界限为-5.94~-0.68,占比<5%),但左回旋支差异率(9.76%)较高。MRCA诊断≥50%狭窄的敏感度为81.08%,特异度95.29%,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89(95%置信区间:0.819~0.938)。结论 基于Fast 3D及R波校正技术的3.0 T MRCA在冠心病患者中展现出较高的检查成功率和良好的图像质量;形态学方面,其血管长度评估在RCA和LAD中与CCTA一致性良好。该技术可作为冠心病患者无创性冠状动脉筛查的有效工具,尤其适用于对比剂禁忌或需避免辐射暴露的人群。

    2025年08期 v.16;No.158 131-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病例报告

  • MRI误诊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间质细胞瘤一例

    李树雄;李云清;林佳钦;黎东伟;

    <正>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SDHKY-2025-007-01。患者男,26岁,2025年1月16日因血精2个月就诊于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精,表现为性生活时射出的精液中混有血液,颜色呈淡红色,未伴有射精疼痛、会阴部不适、性功能障碍等症状。近1个月以来,患者性生活后发现少许血尿,主要为初始血尿,无下腹疼痛、坠胀、排尿疼痛等不适。

    2025年08期 v.16;No.158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综述

  • 磁共振成像在糖尿病前期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向雨;杨思懿;田斌;何青;李仕广;

    随着糖代谢异常领域研究的持续深入,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 PDM)作为糖尿病发展的关键阶段,会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成为当前糖代谢异常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重大公共卫生课题。目前,针对PDM所致脑组织结构及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形成完全明确的阐释,其影像学特征也缺乏系统性研究结论。在此背景下,借助无创性MRI技术实现PDM相关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具备重要临床实践价值。近年来,MRI及其衍生技术在PDM相关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探究和临床诊断工作中,已逐渐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本文系统梳理了基于多模态MRI技术的PDM脑部结构及功能改变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阐述PDM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优化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8期 v.16;No.158 143-147+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脑类淋巴的影像学技术在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昱斐;张道培;刘冰阳;王伟涛;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类淋巴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基于类淋巴的影像技术检测有助于提供早期临床诊断的影像学标志物。本综述通过整理类淋巴在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病理机制,总结目前应用于检查类淋巴功能的影像技术,分析现有技术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2025年08期 v.16;No.158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脑屏障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石浩洋;钱伟韵;王凯峰;莫永佳;公维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导致我国居民残疾和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损伤在AIS的病理生理和疾病进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其分子机制的复杂性,BBB损伤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MRI已广泛应用于AIS的诊断及病理机制研究等多个方面,但多种技术的成像标准仍需进一步统一,本文将对AIS与BBB损伤的相关机制及其MRI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不同MRI技术在BBB损伤评估中的优劣势,以期为未来进一步发展AIS的早期精准诊断、神经保护策略和临床个体化诊疗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新的思路。

    2025年08期 v.16;No.158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深髓静脉及AI技术在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韩燕;周龙年;王颖超;巴志霞;王宏;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在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与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和排尿困难等有关。由于CSVD很难通过组织学进行明确的诊断,目前CSVD的诊断主要依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显示的神经影像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深髓静脉(deep medullary veins, DMVs)与CSVD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有关,可能参与了CSVD的发展,成为CSVD新的影像标志物。然而,CSVD的诊断过程缺乏定量的评价标准,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近年来,新兴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识别并提取CSVD的影像标志物,为CSVD的诊断和预后提供更多肉眼无法识别的神经影像学信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SVD影像标志物的研究成果,并简要介绍了AI在评价CSVD影像征象中的应用,总结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2025年08期 v.16;No.158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影像学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取栓后复发风险的研究进展

    董歌;彭永军;

    缺血性脑卒中(ischaemic strokes, IS)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机械性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已成为治疗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核心策略,但术后复发风险严重影响预后。因此,精准预测并及时干预取栓后复发对于降低复发率、减少死亡风险及优化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综述系统梳理了当前用于评估机械性取栓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像学方法,分析其机制基础、技术要点与临床适用性,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卒中患者术后风险分层及精准二级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参考与影像决策支持。

    2025年08期 v.16;No.158 168-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多模态磁共振在脑胶质瘤微环境异质性分割方法的研究进展

    胡明雪;高阳;

    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复杂的肿瘤异质性导致了治疗抵抗和不良预后。多序列MRI影像的精准分割技术为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可视化表征提供了重要手段。传统影像学分割依赖于神经放射科医生的主观判断,存在烦琐耗时和主观性强等局限性。然而,随着深度学习发展领域的逐步扩大,其在分割性能上展现出更高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但目前大多数模型仍主要聚焦于整体肿瘤区域的分割,对于肿瘤内部微小尺度上的异质性特征捕捉能力尚显不足。近年来,栖息地成像作为一种新兴异质性分析方法,通过多模态MRI技术将肿瘤划分为具有不同生物学特征的亚区域,进一步揭示了肿瘤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本研究就脑胶质瘤微环境异质性分割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首先主要概括了目前胶质瘤亚区域分割领域中的常见方法与技术,随后重点阐述多序列MRI中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在临床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现有肿瘤亚区域分割方法的局限性,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5年08期 v.16;No.158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Transformer在脑肿瘤MRI图像分割中的研究进展

    陈雷;李光宇;杨锋;蔡婧欣;高梦谣;

    脑肿瘤精准分割至关重要,但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因局部感受野限制难以建模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的长距离依赖,影响对异质性高、边界模糊肿瘤的分割精度。Transformer凭借全局自注意力机制为此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了Transformer在脑肿瘤MRI分割中的进展,重点分析了Transformer模型在层次化注意力、编解码结构、残差连接等关键技术上的改进,探讨了多模态融合、模态缺失应对、轻量化设计及注意力机制本身的创新策略;尽管Transformer显著提升了精度,仍面临数据稀缺、模态缺失鲁棒性、类别不平衡、计算成本高和可解释性不足等挑战,未来需聚焦数据高效利用、模态弹性建模、拓扑感知优化、轻量化与可解释性增强等方向。本文系统梳理了Transfomer在脑肿瘤MRI图像分割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旨在为深入理解其技术演进、核心挑战与发展方向提供系统性参考。

    2025年08期 v.16;No.158 181-18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磁共振脑影像研究进展

    易佳媛;何来昌;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也是全球范围内成人脊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最近研究表明CSM患者的上位中枢大脑可能发生了潜在的不可逆损伤、神经修复及重组过程,因此,探索其背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对推进CSM的识别、治疗等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尽管已有部分综述关注CSM神经重塑的影像学改变,但对于其神经影像学近期的相关研究仍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使用MRI从结构、功能及代谢和血流灌注方面对CSM患者大脑损伤、修复及重组的相关研究,分析当前的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CSM相关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以期采用无创影像学技术对CSM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8期 v.16;No.158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代谢异常相关心肌病的心脏磁共振研究进展

    胡敏;李博文;宋正午;袁寿红;邵举薇;

    代谢异常相关心肌病的精准无创早期诊断仍面临显著挑战。其根源在于病因复杂多样。更关键的是,这类疾病的心肌损伤出现在代谢异常的早期,早于可观察到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作为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其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多参数成像能力。通过整合多平面、多序列、多方位扫描,CMR不仅能精准评价心脏形态与功能,更能深度解析心肌组织特征,并间接反映能量代谢状态与生物力学变化,为代谢异常相关心肌病提供了多维度的早期诊断手段。本文系统综述各类代谢异常相关心肌病的典型CMR表现,并指出CMR在评估代谢异常相关心肌病存在标准化缺失、缺乏直接反映心肌代谢紊乱的特异性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等不足。基于对现有CMR优势与局限性的分析,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应重点聚焦于关键技术创新,推动多模态影像融合以及建立标准化的CMR诊断体系等方向。本文旨在为代谢异常相关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亚型鉴别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5年08期 v.16;No.158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心脏磁共振评估右心房功能的临床应用进展

    马晓妍;李世博;彭正瑄;周星;

    右心房结构和功能在维持心血管系统稳态中扮演关键角色,其形态重构及功能异常与多种心血管疾病进程紧密相连。近年来,随着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无创评估心脏解剖、功能及心肌组织病理特征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右心房功能的精确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重点阐述CMR评估右心房功能的常用参数并深入探讨其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指出当前CMR在右心房功能评估领域的研究不足和挑战,指明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旨在提高对CMR评估右心房功能的全面认识,促进其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广泛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16;No.158 201-207+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磁共振影像特征预测鼻咽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陈红宇;刘代洪;任欢欢;张久权;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患者预后良好,但局部晚期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精准预测预后是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常规MRI提供的语义特征(如肿瘤大小、形状、侵袭范围等)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可直观反映肿瘤负荷和浸润程度。人工智能方法(包括传统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能够自动提取高维影像特征,进一步挖掘肿瘤内部的异质性信息。近年来,多组学方法将临床特征、MRI和病理等数据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实现了更高准确性的预测预后。此外,生境成像技术通过将肿瘤分割为不同亚区,捕捉亚区的微环境差异,也显示出辅助预测复发的潜力。本文系统综述了基于常规MRI(如T2WI、对比增强T1WI)的语义特征、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及生境成像在鼻咽癌预测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比较其价值与局限,并探讨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旨在优化鼻咽癌预后评估体系。

    2025年08期 v.16;No.158 20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董子妍;李雨轩;石欣莹;郑文静;刘晓琴;罗昕;曹金凤;

    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传统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仍是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扫描存在一定的辐射且只能提供肿瘤的形态学特征。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被逐渐应用于肺癌中,它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还能提供功能特征,大大提高了肺癌诊断性能。本文对各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的鉴别诊断、病理分型、基因突变预测、治疗疗效评估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肺癌的诊疗提供新思路,促进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发展。

    2025年08期 v.16;No.158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及影像组学评估直肠癌肿瘤出芽的研究进展

    张小燕;刘念军;张益铭;乔苗苗;郭顺林;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作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肿瘤出芽(tumor budding,TB)是评估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病理指标之一,但传统病理评估依赖有创活检且存在主观性强、无法术前获取的局限性。多模态MRI技术可通过解剖与功能成像多维度解析TB的微环境特征,为TB的无创评估提供了可能,弥补了病理的不足。但仍面临参数稳定性不足、图像分辨率有限等缺陷。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可突破影像分析瓶颈,例如,影像组学通过高通量提取定量特征提升诊断客观性,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则借助跨模态融合与自适应学习机制优化模型性能。然而,现有研究仍受限于技术标准化不足、模型泛化性弱及临床验证缺失等问题。近年来,尚未有系统性的文章对该方面进行综述。本文认为,未来需重点推进多模态MRI技术的优化、开发更加高性能的模型,并通过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TB评估系统对个体化治疗决策的指导价值,最终实现从科研创新到临床常规应用的实质性跨越。

    2025年08期 v.16;No.158 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人工智能压缩感知技术的MRI临床应用进展

    李涛;殷硕;张玄霄;张惠茅;周宏伟;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扫描时间长是其临床应用的主要瓶颈。传统压缩感知技术虽可加速采集,但在高加速因子下易产生伪影,且对复杂解剖结构的重建效果有限。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compressed sensing, ACS)技术通过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如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与压缩感知原理在端到端框架中融合,实现了显著加速(通常>2倍)并致力于保留诊断特征,为突破上述瓶颈提供了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ACS技术当前面临关键挑战,包括缺乏标准化的加速因子、算法对不同解剖部位和病变异质性的泛化能力不足,以及对细微病变(如微小转移淋巴结)诊断效能的验证尚不充分。此外,既往综述多聚焦于单一系统或纯技术层面,缺乏对ACS技术在全身多器官临床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ACS技术的原理演进与MRI临床研究进展,重点评述其在头颈、骨关节、心胸、腹部及盆腔等多系统成像中的优势、局限性与现存挑战,以期为优化AC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指引,推动MRI向更精准、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025年08期 v.16;No.158 228-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