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_临床研究

  • 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对BPPV残余头晕脑自发活动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蔡亚仙;李清;汪凤;王剑;雷明;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 R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对患者脑自发活动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2022年7月至2024年12月就诊的62例R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量表评分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以头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及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ilton Anxiety/Depression Scale, HAMA/HAMD)为临床评估指标,以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fALFF)为影像学评估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DHI、VAS、HAMA及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DHI、VAS、HAMA及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与基线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右侧岛叶皮层区域的fALFF增强,而右侧枕上回区域的fALFF减弱(P<0.05,FDR校正);在治疗后的试验组患者中,右侧岛叶皮层的fALFF值与DHI评分呈正相关(r=0.622,P=0.001),右侧枕上回的fALFF值与DHI评分呈负相关(r=-0.418,P=0.033)。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疗法可能通过调节前庭相关脑区与视觉皮层的自发功能活动改善BPPV患者RD症状。

    2025年10期 v.16;No.160 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针刺“四关”穴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亚区功能连接的影响

    樊丽华;田欣;陈媛媛;魏伟;王志群;王军凯;周锋;郑运松;

    目的 评估针刺“四关”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和正常对照海马亚区功能连接产生的即刻效应。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基线状态下14名AD患者和14名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s,NC)者的人口学数据、神经心理学评测结果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基线磁共振扫描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3分钟的“四关”穴针刺并同步收集fMRI数据,待拔针后,另采集10分钟的fMRI数据。另外,包含100例健康老年人的数据集被用于构建可靠的海马亚区功能网络。选取双侧海马前部(anterior hippocampus, aHPC)和海马后部(posterior hippocampus, pHPC)作为种子点用于探索针刺“四关”穴对AD患者和NC海马亚区功能连接的调节作用。结果 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显示,与基线相比,针刺“四关”穴后AD组海马亚区与多个脑区(如眶额叶皮质、海马旁回、颞上回和岛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均P<0.05)而与额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下降(P<0.05),与之相反,针刺后的NC组在上述区域间的功能连接呈现相反的变化模式。针刺“四关”穴还特异性地引起了NC组aHPC与内侧额叶皮质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P<0.01)以及pHPC与海马旁回之间功能连接的显著减弱(P<0.05)。此外,在针刺治疗前,AD组aHPC与眶额叶皮质间的功能连接和记忆评分呈正相关(r=0.70,P=0.016)。结论 上述结果证实并扩展了先前的研究,表明针刺“四关”穴可对AD患者的海马亚区功能连接产生双向、良性的调节作用。

    2025年10期 v.16;No.160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脑自发活动改变:一项基于rs-fMRI的激活似然估计Meta分析

    舒燕萍;张琴;侯勇哲;李达;

    目的 探讨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采用激活似然估计法(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 ALE)识别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患者自发脑活动改变较为一致的脑区,并进一步探讨BPD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 系统检索2025年5月8日以前采用低频振幅/比率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raction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fALFF)及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分析方法探讨BP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改变的文献,按照相应的纳排标准,基于Ginger ALE3.0.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ALE方法对既往研究中BPD患者相对于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s)组自发神经活动异常改变的脑区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项符合标准的研究(BPD患者293例,HCs 197例)。结合ALFF/fALFF及ReHo方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HCs,BPD患者在左侧豆状核、左侧海马旁回及双侧楔叶自发活动增高(P<0.05),而在右侧楔叶、右侧后扣带回、左侧扣带回、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回及左侧额上回自发活动减低(P<0.05)。结论 本文通过ALE元分析证实BPD患者在多个脑区存在自发活动异常,进一步从神经影像学角度深化了对BPD神经机制的理解,并为未来可能的临床干预提供重要依据。

    2025年10期 v.16;No.160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自动纤维定量技术在检测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节段性改变中的应用研究

    仇家敏;王心怡;翟长红;张赫;郭耀文;李倩;李青龙;崔应麟;王同明;

    目的 本研究基于自动纤维定量技术(automatic fiber quantification, AFQ)探讨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 MwoA)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节段性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纳入45名发作期的MwoA患者(MwoA组)和30名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 HC)组],采集其临床资料和MRI数据。采用AFQ技术从整体和节点层面分析两组受试者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数据,追踪两组全脑的20条白质纤维束,在每条纤维束上定义100个等距节点,以计算每条纤维束的扩散指标,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 MD)、轴向扩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 AD)以及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 RD)值。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扩散指标,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MwoA组差异纤维的扩散指标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整体分析显示,MwoA组胼胝体小钳的MD和RD较HC组升高(FDR校正,P均<0.05);节点分析显示,相比于HC组,MwoA组左侧额枕下束FA值降低,左侧丘脑辐射、胼胝体小钳和右侧额枕下束的MD值升高,右侧额枕下束的AD值升高,左侧钩束的AD值降低,左侧丘脑辐射和胼胝体小钳的RD值升高(FDR校正,P均<0.05)。另外,MwoA患者右侧额枕下束差异节段AD和MD均值与头痛影响测试问卷评分均呈正相关(r=0.351,r=0.331,P均<0.05),左侧钩束差异节段AD均值与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呈负相关(r=-0.535,P<0.001)。结论 发作期MwoA患者存在多个白质纤维束的节段性微结构损伤,右侧额枕下束和左侧钩束节段性异常可能与发作期MwoA的神经病理机制密切相关。

    2025年10期 v.16;No.160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QSM联合DKI评估脑小血管病伴轻度认知障碍脑灰质核团铁沉积和微结构

    李洪进;王渤;幸志洋;王荣品;张体江;

    目的 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QSM)及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研究脑小血管病伴轻度认知障碍(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SVD-MCI)患者灰质核团的铁沉积和微结构损伤情况,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3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确诊的CSVD-MCI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共5例,前瞻性纳入2024年3月至2024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经临床综合诊断的CSVD-MCI患者,共28例。最后纳入的CSVD-MCI患者共33例。招募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2例,同时收集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分。所有受试者均使用GE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3D-T1WI、QSM、DKI序列扫描。根据脑区分割图谱,使用uAI Discovery-brain平台将全脑分割为51个亚区域,选取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为感兴趣区。基于QSM和DKI成像方法及脑区分割的粗粒度定量分析,提取各核团的磁化率值及峰度各向异性分数(kurtosis fractional anisotropy, KFA)、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和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 RK)值。组间磁化率及DKI各参数差异比较,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呈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CSVD-MCI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MoCA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CSVD-MCI组双侧苍白球磁化率增高(均P<0.05)。双侧尾状核、壳核、丘脑KFA值降低(均P<0.05),M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尾状核、右侧壳核、双侧丘脑AK值降低(均P<0.05),双侧壳核RK值增高(均P<0.05)。(3)CSVD-MCI组双侧壳核(左侧:r=-0.294,P=0.017;右侧:r=-0.328,P=0.008)磁化率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左侧苍白球KFA(r=0.417,P=0.016)、MK(r=0.401,P=0.020)、AK(r=0.395,P=0.023)、RK(r=0.351,P=0.045)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双侧壳核(左侧:r=-0.356,P=0.041;右侧:r=-0.449,P=0.008)磁化率值与KFA值呈负相关。结论 CSVD-MCI患者存在灰质核团铁代谢异常及微结构损伤,其认知能力与双侧壳核铁含量、左侧苍白球微结构完整性有关。QSM及DKI为脑小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观点。

    2025年10期 v.16;No.160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深度神经网络MRI影像组学预测胶质母细胞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吕冲;夏林峰;陈请水;郑广鑫;黄碧云;陈雷;

    目的 探索基于多序列磁共振图像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2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甲基化162例,未甲基化100例)的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 T1WI)序列和对比增强T1WI(contrast-enhanced T1WI, CE-T1WI)序列资料。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分析,结合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特征进行筛选。基于筛选所得特征,借助深度神经网络算法构建预测模型。为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衡量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与可靠性。结果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T1WI模型(验证集中AUC=0.752,敏感度68.8%,特异度75.0%)、CE-T1WI模型(验证集中AUC=0.823,敏感度75.0%,特异度75.0%)以及多序列联合模型(验证集中AUC=0.847,敏感度81.3%,特异度80.0%)均可用于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且与单序列模型相比,多序列联合模型有最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无创性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特征。

    2025年10期 v.16;No.160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联合MRI特征无创预测NME型乳腺癌HER-2过表达和低表达

    赵盈;蒋鑫垚;赵楠;许永生;雷军强;

    目的 探讨多参数MRI影像组学联合MRI特征无创预测非肿块强化(non-mass enhancement, NME)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过表达和低表达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156例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上表现为NME且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将其分为HER-2过表达组(66例)和HER-2低表达组(90例),按照8∶2将其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24例)和测试集(32例)。在第2期(DCE-2)、第8期(DCE-8)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图像上勾画V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弹性网络(elastic net, Enet)算法构建DCE-2、DCE-8、DWI以及三者联合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HER-2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最终,基于联合模型rad-score结合独立影响因素构建融合模型。结果 基于DCE-2、DCE-8、DWI及三者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746和0.714、0.768和0.714、0.721和0.635、0.823和0.73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是区分HER-2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最终,融合模型预测效能最佳,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44和0.808。DeLong检验显示联合模型和融合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SHAP结果分析rad-score对融合模型的贡献度最大。结论 多参数MRI影像组学联合MRI特征可有效预测NME型乳腺癌HER-2过表达和低表达,结合SHAP算法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

    2025年10期 v.16;No.160 41-4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深度学习的肝脏多参数MRI序列分类的可行性研究

    张多多;吴鹏升;王祥鹏;张晓东;王霄英;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训练图像分类模型,研究其用于肝脏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pMRI)序列分类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16日至2023年6月29日期间1676例患者的1744次肝脏mpMRI作为模型构建数据集,共纳入25 365个独立图像序列,将序列数据按照8∶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序列数(number of series, ns)=20 207]、调优集(ns=2664)和测试集(ns=2494),基于3D ResNet训练序列分类模型,模型输入端为图像数据,输出端为序列类别,包括:T1WI同相位、 T1WI反相位、 T2WI脂肪抑制序列、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表观扩散系数图以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增强前、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图像。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肝细胞癌(The Cancer Genome Atlas Liv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CGA-LIHC)数据集作为模型外部验证集,共纳入38例患者的59次mpMRI检查。影像医生判断的图像类别作为金标准,利用混淆矩阵对模型分类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在总体分类评价水平上,模型构建数据集的平均准确率、宏F1(macro-F1)、微F1(micro-F1)分别为97.2%~99.0%、0.949~0.982、0.960~0.985。在单序列分类水平上,模型构建数据集每个序列类别的准确率为89.6%~100.0%,敏感度为81.0%~100.0%,特异度为98.2%~100.0%,F1分数为0.797~1.000。在外部验证集中,模型对各序列分类的平均准确率、宏F1和微F1分别为91.6%、0.819、0.816,在单序列分类水平,模型预测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F1分数分别为74.1%~99.4%、55.4%~100.0%、92.8%~100.0%、0.579~0.968。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对肝脏mpMRI序列进行分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实现对肝脏mpMRI图像的自动序列分类。

    2025年10期 v.16;No.160 48-5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DCE-MRI定量参数与肝外胆管癌病理分化程度及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李双双;杨婷;孙西浚;李鹏辉;彭善凯;张莉;

    目的 探究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定量灌注参数与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A)病理分化程度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对50例ECCA患者术前行常规MRI、DCE-MRI扫描;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术后标本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 vascular density, 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情况,通过Spearman检验分析容积转移常数(volume transport constant, 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 V_e)、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 K_(ep))与病理分化程度、MVD、VEGF表达量的关系。结果 50例ECCA患者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分别15例、23例、12例。ECCA患者的K~(trans)、V_e、K_(ep)与病理分化程度、VEGF表达量无相关性(P>0.05);K~(trans)与MVD呈正相关(r=0.524,P<0.05),K_(ep)值、V_e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结论 DCE-MRI参数K~(trans)与MVD呈正相关,证实了其在一定程度上无创反映ECCA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行性;然而,鉴于K_(ep)及V_e值未显示类似关联,其对侵袭性及预后的评估效能仍需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2025年10期 v.16;No.160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深度学习分割肿瘤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状态

    赵婉婷;李婉清;郝勇飞;乔小爱;侯国瑞;杜少华;张广文;张劲松;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肿瘤自动分割与影像组学在预测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了两种磁共振设备采集的282例直肠癌患者的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图像。分别基于3D U-Net、3D V-Net和nnU-Net v2构建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模型,计算Dice相似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DSC)对其性能进行评估。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从基于人工分割的感兴趣区(manual-based volume of interest, MbV)以及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的感兴趣区(deep learning-based volume of interest, DbV;选取DSC最高的模型结果)中提取。在完成特征归一化与筛选后,使用五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最终通过计算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等指标对模型性能进行全面评估。结果 在直肠癌自动分割测试集中,nnU-Net v2的DSC显著高于3D U-Net和3D V-Net(T2WI:0.886 vs. 0.548 vs. 0.616,P<0.001;DWI:0.906 vs. 0.583 vs. 0.433,P<0.001)。在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采用逻辑回归算法并基于DbV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与相应基于MbV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大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WI:0.700 vs. 0.633,P=0.638;DWI:0.667 vs. 0.700,P=0.544;T2WI+DWI:0.800 vs. 0.833,P=0.248)。结论 基于nnU-net v2分割肿瘤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T2WI和DWI)可以有效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2025年10期 v.16;No.160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境分析和瘤周影像组学预测前列腺癌患者去势抵抗

    高鸿雁;吴慧;王文佳;杨泽亭;刘嘉睿;刘娜;

    目的 本研究通过建立生境分析、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患者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治疗后是否发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进行预测。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有病理结果并经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pMRI)检查后进行了ADT治疗的P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38)与验证组(n=57)。根据生境成像方法,对肿瘤区域进行分割,并提取代表不同亚区域的生境特征,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根据肿瘤的生境特征将肿瘤分为两个聚类,分别从生境(habitat)亚区、瘤内(intra-tumor)、瘤周(peri-tumor)、瘤内联合瘤周区(瘤内区域外扩3 mm,ROIintra+3 mm),分别筛选出17、16、15和19个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基于logistic回归学习分类器构建模型,选取性能最优的生境模型整合临床特征建立联合模型(habitat+clinical, H+C),并且构建放射组学列线图(radiomics nomogram, RN)用于个体化预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绘制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评价模型的拟合度及临床净获益。结果 生境模型的预测效能(AUC=0.821)显著优于传统影像组学模型,ROIintra+3 mm模型(AUC=0.752)较单纯瘤内模型(AUC=0.697)、单纯瘤周模型(AUC=0.725)的预测效能更优。H+C模型表现为最高的预测效能(AUC=0.828)。校准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DCA表明联合模型具有更好的临床净获益。结论 生境分析通过解析瘤内异质性可以预测PCa患者发生CRPC的可能性。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对CRPC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整合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可提升模型性能。

    2025年10期 v.16;No.160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8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病早期消融效果的价值研究

    莫凡;龚春梅;彭刚;黎红霞;任臻;吕发金;

    目的 探讨术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相关定量参数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早期消融效果的相关性,以此评估其定量参数对于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共32个子宫腺肌病病灶HIFU术前及术后1天内的对比增强MRI(contrast-enhanced MRI,CE-MRI)扫描数据。测量术前子宫腺肌病病灶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弥散指数图像(exponential map, EXP),以及平均纤维束长度与平均纤维束密度。将以上定量参数与HIFU治疗的消融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腺肌病病灶的平均纤维长度与消融率正相关(r=0.524,P=0.002),平均纤维密度与消融率正相关(r=0.603,P=0.001),FA值、ADC值、EXP值与消融率不存在相关性。以消融率>50%为消融良好的评判值时,平均纤维束密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785(95%置信区间:0.622~0.949,P=0.006),平均纤维束长度的AUC值为0.711(95%置信区间:0.525~0.897,P=0.042)。结论 子宫腺肌病病灶的平均纤维束长度,平均纤维束密度与HIFU消融率正相关。平均纤维束长度越长,平均纤维束密度越大的子宫腺肌病病灶的HIFU消融效果越好。HIFU治疗术前的DTI纤维示踪成像定量参数对预测子宫腺肌病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2025年10期 v.16;No.160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提高基于T2WI图像的深度学习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诊断效能

    易芹芹;王颖;邹思思;龚静山;

    目的评估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是否能提高基于T2WI图像的深度学习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406例病例,按照8∶2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325例)和验证集(n=81例)。我们对常规盆腔矢状位T2WI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建,得到超分辨率T2WI(super high resolution T2WI, SRT2)图像。分别基于常规T2WI及SRT2图像进行深度学习建模,以预测子宫内膜癌LVSI状态。随后,在验证集中对两组图像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对比两个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诊断效能。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估指标包括: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敏感度、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差异。结果 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基于常规T2WI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AUC(95%置信区间)分别为0.792(0.733~0.851)、0.759(0.649~0.870),敏感度分别为77.50%、68.18%,特异度分别为77.08%、80.67%;基于SRT2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AUC(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97(0.852~0.943)、0.899(0.819~0.980),敏感度分别为87.80%、86.40%,特异度分别为88.45%、89.20%。两个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SRT2的深度学习模型表现更优。结论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有望通过提高图像质量进而提升深度学习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LVSI的诊断效能。

    2025年10期 v.16;No.160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DCE-MRI定量参数图生境放射组学预测术前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LVSI状态的研究

    李飞翔;孙赟;巩俊涛;黄刚;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定量参数图像生境放射组学模型预测术前宫颈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状态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5月至2024年10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行子宫根治性切除术的102名宫颈癌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LVSI(+)和LVSI(-)组。比较分析临床参数及DCE-MRI定量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宫颈癌LVSI状态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在DCE-MRI图像上应用Tissue4D由髂内动脉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 TIC)确定血流峰值期,在该期勾画全肿瘤轮廓作为感兴趣体积(volume of interest, VOI)获得转运常数(volume transport constant, K~(trans))参数图。采用K-means方法选择最优聚类个数将K~(trans)定量参数图像的体素和特征值将VOI聚类成亚区域,提取瘤内影像组学特征数据集和生境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t检验、Pearson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对训练集各特征数据集进行特征降维,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自适应增强算法(adaptive boosting, AdaBoost)、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在内的机器学习算法的瘤内影像组学模型、生境影像组学模型。采取特征融合(前融合)和结果融合(后融合)的方法构建生境影像组学和瘤内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等评估模型效能。结果 102例宫颈癌患者中LVSI(+)38例,LVSI(-)64例。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 K_(ep))是宫颈癌LVSI状态相关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989、0.997、0.991、0.978、0.045、0.372;P值分别为0.011、0.010、0.008、0.010、0.038、0.018),多因素回归分析未筛选出LVSI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用于建立临床模型(P>0.05)。生境子区域最佳聚类个数为3类。基于生境区域和整个肿瘤产生18和8个最佳放射组学特征构建瘤内影像组学模型、生境影像组学模型;与瘤内、生境影像组学模型及后融合模型相比基于AdaBoost分类器构建的瘤内影像组学及生境影像组学前融合模型(Pre_AdaBoost模型)预测效能最优,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诊断能力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6(95%置信区间:0.856~0.977)、88.5%、77.8%和0.831(95%置信区间:0.691~0.972)、91.7%、57.9%,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DCE-MRI定量参数图生境影像组学和瘤内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在预测宫颈癌LVSI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可以帮助促进个性化治疗决策。

    2025年10期 v.16;No.160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MRI与X线评估业余马拉松运动员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冉春艳;王显高;徐高强;刘军委;王丹;李小妹;何生生;刘衡;张体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半程马拉松运动前后膝关节关键结构T2值变化及其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并筛选髌股关节(patellofemoral joint, PFJ)软骨损伤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4年10月遵义市新蒲半程马拉松业余运动员,分别于赛前1周内及赛后24小时内采用相同MRI设备及参数扫描同侧膝关节,同时行负重位膝关节X线检查。通过T2 mapping技术测量PFJ髌软骨(patellar cartilage, PC)、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 MM)、外侧半月板(meniscus lateralis,ML)、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腘肌(popliteus muscle,PM)及内侧腓肠肌(medial gastrocnemius, MG)的T2值,依据Recht标准行PFJ软骨分级,按Kellgren-Lawrence分级(Kellgren-Lawrence grading, KLG)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分级。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配对t检验分析运动前后T2值差异,通过Spearman及Pearson相关分析T2值差值与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Recht分级及KOA KLG的相关性,再经多元线性回归筛选损伤影响因素。结果 赛后上述结构T2值均较赛前显著升高(P<0.001);PC T2差值与Recht分级(r=0.84)、KLG(r=0.87)、年龄(r=0.62)及BMI(r=0.82)均呈正相关(均P<0.001)。多元线性回归提示,BMI、Recht分级与KLG的平均值是PFJ软骨损伤的危险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715、2.389,均P<0.001)。结论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BMI、Recht分级、KOA KLG较高会进一步加剧PFJ软骨损伤的风险。

    2025年10期 v.16;No.160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病例报告

  • 影像与病理对照:肾窦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一例

    刘建强;魏晋艳;张琪;韩思彤;胡恩博;赵建洪;

    <正>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过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5A-348。患者男,64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1周就诊,无腰痛、尿频、尿急及肉眼血尿等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于2019年12月20日收住我院泌尿外科。

    2025年10期 v.16;No.160 104-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机器学习在抑郁症脑网络机制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王泗琪;孙思宇;朱海静;宓为峰;高玉军;崔明湖;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物学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准确理解其发病机制并实现精准诊疗至关重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为抑郁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揭示抑郁症脑网络机制及辅助诊疗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异质性高、多中心标准化不足、对脑网络动态特性挖掘不深以及临床转化路径尚未打通等局限。本文系统梳理了fMRI与机器学习在抑郁症脑网络机制与诊疗中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未来应致力于推动多中心数据的标准化采集与处理、整合多模态神经影像信息、引入动态图神经网络等先进模型以刻画脑网络的时序演化规律,旨在为突破当前研究瓶颈、构建基于脑网络的抑郁症精准诊疗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前瞻方向。

    2025年10期 v.16;No.160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磁共振成像与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广泛性焦虑障碍脑功能连接中的研究进展

    张渝杭;刘冰倩;王梅云;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属于精神疾病范畴,全球发病率较高,是焦虑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作为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之一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已经在GAD的治疗中展示出潜力。本文综述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在GAD患者脑功能异常连接中的研究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引导rTMS治疗GAD、揭示治疗的神经机制和评估其疗效方面的作用,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将磁共振成像技术与rTMS相结合,以期为GAD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年10期 v.16;No.160 114-11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MRI评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脑结构特征及其与免疫炎症指标的关联研究进展

    郭奇虹;南广贤;乔吴高;南江;李建林;王进珀;邵胤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和自身免疫反应为特征的促炎症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除导致关节破坏和多系统损害外,近年研究发现,RA还可能通过免疫介导机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临床上,RA患者常表现认知障碍、情绪异常(如焦虑、抑郁)及记忆障碍等症状,这些表现可能与脑结构异常改变密切相关。研究表明,RA相关的慢性免疫炎症状态可能通过介导外周免疫紊乱、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及神经-免疫交互作用,干扰大脑皮层的结构重塑与功能调控,从而参与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与发展。然而,目前关于免疫炎症标志物与脑结构特征关联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且RA患者脑结构改变的免疫炎症调控机制仍缺乏系统性阐释。基于此,本文综述了MRI在RA患者脑结构特征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其与免疫炎症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RA神经并发症的机制研究与精准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v.16;No.160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价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曹馨元;韩名媛;仲思潼;梁吉;刘少鹏;徐晓萱;孙忠人;尹洪娜;

    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 IS)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后大脑功能出现特异性改变,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随着针刺治疗的广泛应用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发展,IS发病及针刺干预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fMRI技术,对IS后大脑功能方面的特异性改变及针刺干预机制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推动对IS神经病理改变及针刺干预机制的fMRI研究进一步深入,提升针刺治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025年10期 v.16;No.160 124-12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影像学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

    纪兴贵;张瑞杰;刘振河;张欢;刘童;苏童;许万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发病率日益增加。静脉溶栓是治疗时间窗内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静脉溶栓后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准确评估AIS患者溶栓后能否获益非常必要。目前存在多种临床评分表、实验室和影像指标用于预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本文就出血转化分类、影像学特征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了先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16;No.160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脑症状性发育性静脉畸形的磁共振影像特征与研究进展

    李金贝贝;温馨如;宋建勋;

    脑症状性发育性静脉畸形(symptomatic 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 SDVA)是发育性静脉畸形因静脉高压、血栓形成或占位效应引发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亚型,常见表现包括出血、癫痫、头痛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MRI是SDVA诊断及症状评估的核心工具,其多序列成像能力可清晰显示DVA特征性“海蛇头”征象,即放射状髓静脉汇聚至引流静脉,多模态MRI技术可以全面分析病变血流动力学、脑实质损伤及并发症。目前,尽管MRI在关于SDVA的研究中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仍存在病理验证缺失及病理生理机制不明等局限性。本文系统总结MRI在SDVA及其伴发病变影像学特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强调多模态MRI技术在提升诊断精度、揭示病理生理机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旨在为临床医生针对SDVA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2025年10期 v.16;No.160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HRMR-VWI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评价及随访中的研究进展

    张子贤;孙利强;张淑倩;陈英敏;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 IAs)具有患病率高、破裂率高、破裂后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血管内治疗作为其治疗的主流手段应用广泛,但术后复发率依然较高,部分患者需再次干预,相关并发症也持续影响预后。因此,术后规范、持续的影像学随访对早期识别复发、评估血管重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该领域研究仍存在影像学评估标准不统一、随访策略缺乏共识等问题,亟需对现有IAs的术后随访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本文围绕IAs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复发因素、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技术优势及其治疗后的随访应用展开综述,系统梳理现有研究的进展与局限,并进一步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探索与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2025年10期 v.16;No.160 143-14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心血管影像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李伟博;高一峰;徐磊;

    心血管疾病与癌症作为全球主要致死原因,二者合并存在时显著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风险,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挑战。随着抗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由治疗引起的心血管毒性负担日益加重,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预后,在此背景下,肿瘤心脏病学这一交叉学科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旨在系统预防、识别并干预癌症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现有综述多聚焦单一成像或病种,缺乏跨模态、全病程的监测路径。本文围绕抗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损伤,重点综述了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肌应变、组织特征、血管毒性、免疫相关心肌炎、应激性心肌病等多维度临床问题中,多模态成像的应用现状与最新研究成果,剖析各成像技术的优势与局限,为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思路,为个体化风险评估和心血管保护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提高临床诊疗效率和精准性。

    2025年10期 v.16;No.160 149-15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模态心脏磁共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心室重构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班超;钱昕毓;牛瑞龙;葛丽红;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是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外科干预手段,而术后左心室重构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涉及左心室功能演变和心肌纤维化进展。近年来,随着多模态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成像技术凭借无创性、高分辨率以及多参数定量评估能力,已成为CABG术后左心室重构机制及预后的重要工具。本文系统综述了多模态CMR技术在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重点探讨了定量心肌灌注、晚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T1/T2 mapping及氧合敏感CMR等技术在术后心肌功能恢复、纤维化程度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当前多模态CMR各技术在CABG术后评估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及互补性进行总结,提出未来需围绕技术标准化优化、大样本多中心验证及与临床治疗决策深度结合等方向展开研究。本综述旨在为多模态CMR技术在CABG术后临床评估中的规范应用提供参考,助力提升CABG术后患者个体化诊疗及长期预后管理水平。

    2025年10期 v.16;No.160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MR的影像组学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周磊;吴有森;张倩;周伯琪;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高致死性疾病之一,临床类型复杂多样,且大多起病隐匿,确诊时往往已进展至不可逆阶段,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早期的精准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策略。传统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分析方法对图像信息的利用存在局限,随着CMR影像组学技术的兴起,心脏疾病的诊疗策略迎来了新的突破。该技术能够从医学图像中提取深层次特征,在心脏疾病的分型、严重程度评估及进展判断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目前研究多基于单中心、小样本队列,缺乏外部验证,影像组学特征的可重复性与生物学可解释性仍显不足,模型亦停留在离线验证阶段,缺乏与临床工作流程整合的实时决策支持证据,严重限制CMR影像组学向临床转化的速度与广度。鉴此,本文系统梳理CMR影像组学技术在心脏各类疾病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进展,剖析现存瓶颈,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助力心脏疾病的早期识别与预后管理,最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结局。

    2025年10期 v.16;No.160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参数MRI及影像组学鉴别肉芽肿性乳腺炎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陈甜甜;赵海峰;张璇;王晓欢;李锐彤;王晓东;张皓;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 GM)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乳腺炎症性疾病,其中多数病灶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因此与非肿块型乳腺癌(non-mass breast cancer, NMBC)在影像及临床表现中存在较多重叠,所以无创影像学检查鉴别GM与NMBC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困难。多参数MRI通过结合多个MRI序列信息,对病变动态发展过程进行多维度的量化并提供病变特征的关键信息。影像组学通过提取高通量特征,可捕捉肉眼难以识别的信息。本文就近年来多参数MRI及影像组学在鉴别GM与NMBC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目前研究的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检查,指导早期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16;No.160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MRI生境分析在乳腺癌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小珊;张宇;赵佳怡;唐锟鹏;李锋;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且致死率位居前位的恶性肿瘤,其显著的肿瘤异质性给临床精准靶向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带来极大挑战。生境分析是在影像组学基础上新兴的一种肿瘤分割技术,它通过将肿瘤划分为功能不同的几个亚区,实现对瘤内异质性(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ITH)的量化与可视化分析。与传统影像组学方法相比,生境分析显著提升了肿瘤预测模型的诊断性能,深入揭示了肿瘤的生物学本质。本综述系统总结了当前MRI生境分析在乳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首先,本文概述了乳腺癌时空异质性与生境分析的理论基础。随后,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分割等关键技术,并重点探讨了该方法在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基因特征、淋巴结转移、新辅助治疗疗效及预后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后,通过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旨在为乳腺癌患者分层管理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v.16;No.160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影像学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研究进展

    张益铭;郭顺林;

    肝脏储备功能是肝脏在承受损伤或负荷时维持生理功能的能力,其准确评估对于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临床评估方法(如Child-Pugh评分)存在单一、主观性强等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肝脏的实际储备能力。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在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不同成像模态各具优势与局限。例如,超声成像具备实时动态观察的能力,但空间分辨率有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但辐射剂量较高;MRI凭借优越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样化的功能成像序列显著提高评估精度,尤其是多模态MRI可为肝脏微循环和纤维化评估提供更详尽的信息,但成本较高。尽管已有部分综述对影像评估肝功能进行了总结,但多数仍集中于较早的技术进展,缺乏对融合成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辅助分析等新兴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脏储备功能中应用的系统评述与跨模态比较,内容覆盖也相对单一。因此,本综述将重点围绕近三年来的研究进展,从多角度对比超声、CT、MRI及AI等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并重点探讨多模态MRI与AI技术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创新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精准与集成化的影像学依据。

    2025年10期 v.16;No.160 184-19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MRI深度学习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赵仁卿;吴奇新;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是评估肿瘤侵袭性、术后复发及预后分层的重要指标。当前术后病理是确诊金标准,但因具有侵入性且结果滞后,在指导术前决策制定上受限。近年来,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技术因其自动化特征学习在术前MVI预测中逐步展现出的优势。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DL在MRI影像基础上预测MVI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发展路径与存在问题,为构建可推广的智能预测工具提供参考。本文重点回顾了DL在非增强MRI与多序列融合、2D与3D卷积结构优化、多任务学习及临床-影像特征协同建模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总结了当前DL模型在该任务中面临的四大关键挑战:(1)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外部验证匮乏;(2)序列模态缺失,影响模型适应性;(3)可解释性不足,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可行性;(4)算力与数据要求高,制约了模型部署。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进一步归纳了当前DL方法的代表性发展趋势,包括轻量化网络设计、多中心数据协作、模态补全策略、因果推理与结构化建模,为构建高效、稳健、可推广的智能预测工具提供方向参考。

    2025年10期 v.16;No.160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DWI模型在直肠癌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李婉清;张广文;张劲松;

    直肠癌早期精准诊疗与动态疗效监测已成为临床肿瘤学的核心挑战。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通过捕捉水分子布朗运动受限的特征可无创解析肿瘤微环境的结构异质性。不同扩散模型在直肠癌疗效评估中均展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各扩散模型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应用条件及局限性。随着技术发展和研究深入,影像参数与肿瘤微环境特征关联机制、高阶扩散模型、多模态融合等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总结分析。当前DWI模型在直肠癌疗效评估中仍面临扫描参数缺乏标准、先进图像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及多模态图像信息整合不足等问题,未来需通过优化成像参数、结合人工智能及多模态数据分析等技术来提升直肠癌疗效精准评估能力。本文将对DWI模型在直肠癌疗效评估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16;No.160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磁共振成像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

    柴珍珍;王效春;

    膀胱癌(bladder cancer, BCa)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术后复发率高、复发后临床表现不明显的特点,导致发现较晚,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准确预测BCa术后复发对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目前,预测BCa术后复发主要是依据临床因素的评分系统和风险表,但这些方法存在依赖临床和组织学因素、仅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BCa(non-muscle-invasive BCa, NMIBC)等不足,在复发鉴别方面效果欠佳。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多序列多参数成像优势,可提供定量、客观的信息,超越传统影像的主观描述,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在评估BCa术后复发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现有关于MRI预测BCa术后复发的综述较少且不够系统全面,尤其缺乏对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的整合分析。本文旨在梳理MRI在预测BCa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分析现阶段MRI预测BCa术后复发的优势和不足,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指导临床实践,改善BCa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同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年10期 v.16;No.160 2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参数MRI评估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的研究进展

    张标;孙美玉;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包膜外侵犯(extraprostatic extension, EPE)与PCa术后切缘阳性、生化复发、远处转移等预后不良因素密切相关,严重影响PCa患者的生存率。术前MRI评估EPE有助于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及改善PCa患者生存质量。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PI-RADS)中推荐的前列腺多参数MRI(multiparametric MRI, mpMRI)技术包括T2WI、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DCE)、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目前针对mpMRI在EPE预测方面的综述多集中于影像学征象的探讨,鲜有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进行阐述。本文就T2WI、DCE及DWI序列在EPE评估中的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系统介绍各种技术的原理和成像特点,并探讨其在EPE评估中的诊断价值、局限性和发展方向,旨在为PCa EPE的精准评估提供技术参考,优化术前预测EPE的MRI扫描方案及影像分析方法,推动PCa的个体化诊疗。

    2025年10期 v.16;No.160 20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MRI技术在胎盘功能不全评估的研究进展

    王宏;王颖超;魏铭;

    胎盘功能不全会导致先兆子痫、胎儿生长受限和早产,在临床症状发作之前很难检测。目前多普勒超声对其诊断敏感性较低,而随着MRI技术如: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D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动脉自选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血流敏感交替反转恢复的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with flow-sensitive alternating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ASL)、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BLOD)成像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功能性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实现对胎盘的微观结构、代谢、灌注等功能方面的评估。本文系统梳理了MRI新技术评估子宫螺旋动脉的重塑情况、量化胎盘血流灌注、对偏离正常动态的成熟胎盘状况以及密切相关的妊娠并发症进行自动量化的潜在优势及不足,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及早、快速、可靠预测胎盘功能不全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对管理和可能的干预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10期 v.16;No.160 215-22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刘硕;徐靖尧;史炎弘;王鑫惠;王梅云;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agnetic resonance-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 MRgFUS)是一种融合实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与精准超声能量的无创治疗技术,近年来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研究系统梳理了MRgFUS通过热消融、机械效应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开放等机制,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证据,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现有研究表明,MRgFUS在改善运动症状、增强药物递送及神经调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长期疗效和个体化方案仍需进一步验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MRgFUS的临床应用提供全面参考,推动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化与创新,并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借鉴与帮助。

    2025年10期 v.16;No.160 22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MRI无线线圈研究进展

    冉云龙;张强;李振鑫;马双;金凤;赵磊;

    射频线圈作为MRI设备组成的重要部分,起到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的作用。在过去的四十年中,线圈的设计和开发发生了各种变化,从容积线圈到最近推出的无线线圈,线圈在无线化、柔性化、轻量化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无线线圈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线线圈核心价值在于无需线缆连接或独立电源即可提升目标区域的图像质量,同时避免对现有MRI系统进行硬件改造和承担高昂成本。相较于通过增加多通道标准接收线圈来提升图像质量的传统方法,无线线圈展现出轻便、低成本、兼容主流品牌设备以及提升患者舒适度的显著优势。本文介绍了无线线圈的技术原理以及创新应用,总结无线线圈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无线线圈临床普及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16;No.160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